在與蕭邦兩百年的熱潮道再見後,您想『再見蕭邦』嗎?
『再見蕭邦』---許芳瑛老師の學生音樂會
演出時間:2011年4月24日(星期日),15:00-17:00 (免費入場,14:30開放入座)
演出地點:朝陽科技大學教學大樓『朝陽劇場』(小劇場)。
再過三天就要舉辦我們的『再見蕭邦』音樂會了,我們再次誠摯地邀請您,來與我們一起探索蕭邦的音樂世界。我這14位小學四年級到高一階段學生,雖然不是演奏家,他們的音樂也還稱不上成熟、完美,但由於他們個個均盡最大努力準備這場音樂會,希望與大家分享他們的音樂世界與學習成果,相信光是這份用心,就值得我們為他們鼓掌,因此我們非常歡迎您能撥冗於本週日下午,前來給他們指導或加油打氣,並以樂會友。
一、為何又辦學生音樂會?為何『再見蕭邦』?
古典音樂之所以稱為古典,就是因為它是經典的,即便作曲家作古多年,仍舊能流傳千古,因此學習階段的孩子們若能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說『學琴的小孩不會變壞』也不為過。但目前台灣音樂教育,卻不免令人擔心,特別是音樂班考試或比賽場合,往往成績掛帥,學生們的學習動機與為何學某些曲子,以及如何進入音樂意境等,常常被忽略,有時為了所謂的『公平性』,考試或比賽之指定曲,甚至出一些連老師聽都沒聽過的曲子,更不知學生到底為何而學。更嚴重的是,考試或比賽往往限定彈奏時間,使得許多學生曲子只學或彈熟一半(特別是在比賽情形),這就如同看一本小說只看前一半,實在難以體會作品的整體架構,遑論欣賞偉大作曲家在構思曲子的起承轉合之巧思與奧妙。這樣的學習環境也養成學生愛彈大曲子,但卻不精鍊的投機心態,往往失去對自己能力的真實評估,而迷思在成績的表象中。因此,我希望學生學音樂的過程,也能在不是為了比分數的情況下,能盡可能地在各方面完整地呈現一首曲子,這樣才更能進入曲中意境,達到音樂陶冶之目的。
半年前我的學生音樂會中,學生們協力演出佈爾格彌勒op. 109整組18首練習曲的經驗,讓我們相信,一個主題式的音樂會,有其特殊觀摩、勉勵與成長之效,因而我們決定再以一個音樂家的作品為中心,辦一場學生音樂會。選擇以蕭邦為主的作品作為這次音樂會的主軸,一方面是我認為經過去年蕭邦熱潮後,學生們對蕭邦音樂已不陌生,但卻也可能多了一些迷思,需進一步深入鑽研後才能破除;二方面既然蕭邦素有『鋼琴詩人』之稱,學鋼琴的人遲早需瞭解蕭邦音樂的內涵;三來,我希望透過主題式學習,在與同門『師兄弟姊妹』一起練習蕭邦曲子的過程中,激起學生們對蕭邦音樂的興趣。所以,我們以『再見蕭邦』為主題,再與蕭邦音樂邂逅,希望蕭邦音樂能成為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良伴。
二、演出曲目
在曲目的安排上,我主要依據學生們的學習狀況與其性格,挑選一些他們較能掌握的曲目,但也盡量涵蓋蕭邦多種類型曲式,以讓學生們能更多元化地認識蕭邦的音樂。這次音樂會的演出曲目,包括一首前奏曲、一首馬祖卡、兩首夜曲、兩首即興曲、兩首波蘭舞曲、三首埃科賽斯舞曲、五首圓舞曲,共16首蕭邦鋼琴名曲。此外,也安排兩首其他作曲家的類似作品,以做為風格上的參照。當日演出節目流程如下:

三、對孩子們的期許
在去年底決定辦這場音樂會之初,老實說我也曾有過懷疑,不確定學生們是否都能彈得起來。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很感動14位學生及其家長們,幾乎個個全力支持與投入,在演出前幾週就都已能背譜全曲彈奏,讓我有較多時間能更細緻地處理音樂,使學生們能更深入認識蕭邦音樂的世界。而未參與演出的其他學生與家長,也提供極大的支持,有的協助海報節目單之設計,有的則給予我排課上最大的彈性,都讓我感到很窩心,謝謝你們!到了最後幾週,我們安排學生們多次彼此互相彈奏,更帶動一股特殊的動力,讓彼此互相激勵,也開啟了校際間的友誼,並相約音樂會共同聚餐聯誼,很令人欣慰。
這些曲目都是孩子們花了很多時間努力練習、細細琢磨後,方能展現今日的學習成果。大家辛苦了!!!無論上台最後表現如何,我相信只要學生們在準備過程中,盡最大的努力投入,就已是一場難忘的經驗。
最後,雖然現在所有孩子們都把曲子背得滾瓜爛熟,但是我希望你們上台時不要只以『沒彈錯音』作為目標,還是要全力以赴,發揮自己當下最大的潛能,把你們心中最美好的音樂呈現出來,這樣才對得起家人的栽培,也才不會辜負前來捧場的觀眾。大家加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