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巨人》
白建宇演奏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
(Day 4)2020.12.19
白建宇的貝多芬音樂會今天進入第四天,有了前三天的情緒堆積,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懷著同樣的期待,好想知道今天大師會用什麼手法烹飪這幾道貝多芬的經典名菜。由於今日的曲目中《暴風雨》跟《熱情》是大眾較為熟悉的曲子,加上又是週末,因此票很早就銷售一空,很多太晚購票的朋友,都非常懊惱一票難求,甚至還有在貝多芬留言板上,貼上詢問剩票的。
如果說前三場的奏鳴曲幾乎是貝多芬早期耳疾尚未嚴重影響前的作品,洋溢著青春與夢想,不時在曲子中嗅到維也納古典時期莫札特與海頓的氛圍,那麼今天的作品則是分水嶺,一個率真羞澀敏感又熱情的青年隨著時間的考驗,蛻變為一個各方歷練豐富而成熟的中年男子,並擺脫既有的創作窠巢,勇敢地走出自己的新道路,成功開啟浪漫派的新紀元。《暴風雨》跟《熱情》就是貝多芬中期創作中,深具舉足輕重的兩大巨作,而白建宇果然不負眾望,再度以這兩首曲子對現場觀眾大施魔法。
觀察這些天來,白建宇的詮釋風格非常的別緻,他把整個奏鳴曲當成一個「完整樂章」演奏,樂章間的銜接可說天衣無縫,用氛圍的凝結巧妙取代樂章間的終止,讓觀眾可以一氣呵成完整體驗一個作品的起承轉合。而且半場間的曲目風格安排皆有精心設計,但卻不流於刻意的痕跡。好比今天的上半場,以明朗優雅並富古典氣質的第十六號奏鳴曲(Op.31/1)帶進色澤幽暗緊迫、曲風大膽奇特的第十七號奏鳴曲《暴風雨》(Op.31/2)。今天的《暴風雨》跟12/17第二場音樂會中的壓軸《悲愴》有個很相似且非常有趣的共同點:白建宇對這兩首曲子的處理都不似ㄧ般所聽到的強調激烈的戲劇張力,而是以內化的張力,不斷地刻化記憶,讓張力ㄧ層層的堆積,最後神奇的選擇不是爆發,而是釋然放下、一切歸於平靜。其實也很有道理,因為貝多芬向來就不是抗壓性低、遇事怨天尤人的個性,相信《悲愴》也並非控訴與吶喊暴怒。相同的,貝多芬曾跟親近友人提過,要了解《暴風雨》,就要去讀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的《暴風雨》。倘若如此,莎翁的《暴風雨》中心思想就是「寬恕」,如此就稍能理解這樣定位下,貝多芬的《暴風雨》應有另一番風味,不再是狂亂地「破壞」,而是受創後的「秩序重整」,我聽到的白建宇指尖下的《暴風雨》就是這麼溫暖與正向。
而下半場從一開始的第二十二號奏鳴曲(Op.54)的連續八度樂段開始,就已經暗示了「勇氣百倍、大膽向前」的樂想,一直到《熱情》奏鳴曲(Op.57),這整場逐漸堆疊的張力爆發,熱力四射,最後第三樂章更向威力強大的火箭衝上雲霄。我想今天下午在場的觀眾都幸運地見證了這神奇的二十多分鐘,我們不由自主地跟著大師的音樂,看見了天堂門開,聽到了天使歌唱,一種至高的偉大與感動,我相信很多人在這當下哭了⋯⋯原來貝多芬比我們想像得都還要偉大!而世人,不分古今,對他的誤解及刻板印象卻還真不少啊!今天透過74歲的鋼琴大師白建宇登峰造極的琴藝與深沉透徹的哲思,讓我們重新感受貝多芬的「穿破黑暗、迎向光明」。這個午後的音樂會,我將永遠收藏在心裡,這是我這輩子至今,聽過最棒的《熱情》奏鳴曲,沒有之一。
謝謝貝多芬!
謝謝白建宇!
今日曲目:115分鐘
No.16, G Major,Op.31, no.1
No.17, D minor “Tempest”, Op.31, no.2
————————————————
No.22, F Major, Op.54
No.23, F minor”Appassionata”, Op.57
(取自許芳瑛臉書,2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