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遇見巨人》(Day 72020.12.22

白建宇演奏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八場奏鳴曲音樂會已接近尾聲,這些天來,我跟學生及家長們都盡量撥出時間來,幾乎天天到台中歌劇院報到,大家分別來自台中、彰化、員林、南投、雲林,也不見得每天都是同樣的人,但是,我們這幾天都很興奮又期待地來,會後帶著滿足又感動的心離開,而我就在音樂廳等大家,回家後以臉書貼文紀錄當天的曲目內容跟心得,這樣節省單獨解釋的時間,而這些紀錄就會長久保留,以供日後的回憶與資訊查詢。

感謝台中歌劇院的貼心,優惠購票八場音樂會票的觀眾可以再加購12/2212/23的票一張,坐在舞台兩側,近距離聆聽白建宇的最後兩場音樂會。今晚我很幸運地坐在舞台左側看著大師的背影,傾聽貝多芬後期的前三首作品。這個位置的角度很特別,看不到大師在琴鍵上飛舞的手指及臉上的表情,坦白說,音響效果絕對不如觀眾席所聽到的回聲收音效果來得圓潤及立體感,但是,這是最接近白建宇演奏時自己所聽到的聲音,每個線條都那麼鮮明,每顆音粒都那麼清晰,每種音色跟層次都是直接地呈現,而無回聲的美化效果,真的是很特別的聽覺享受,尤其是聽到下半場俗稱《槌子鋼琴》的第二十九號的《漢瑪克拉維》(Große Sonate für das Hammerklavier)時,真的超級震撼,我看不到白建宇演奏的雙手,只覺得耳朵的聽覺ㄧ層接一層,豐富多彩的元素完全凌駕於我們的聽覺。而慢板樂章時,從我的角度配上舞台的燈光,望著白建宇的背影,好像重疊了貝多芬的身影,略有不同的是貝多芬的音樂是孤寂、鬱鬱寡歡、讓人心疼的苦澀。但是白建宇的背影是昂然平靜、堅毅而淡然。

1813年法國在德國萊比錫吃了大敗仗,導致歐洲政局有很大的轉變,貴族得以復辟,反動勢力得勢。貝多芬此時名氣大開,成為讚譽有加的大藝術家,1814年維也納會議後,貴族及上流社會權貴們爭相攏絡他,但是,貝多芬的社交能力並不是很好,因此此時的他卻也很消沈,也無法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且經由在愛情的不斷挫敗,這年近45歲的貝多芬對婚姻已完全失去了信心,並認定最終將孤獨一生的寂寞。然而他在這樣的低潮中再次將自己整裝,拋開被「世俗名利」包圍的枷鎖,重新出發,回到那個在藝術上努力,奉獻心力的貝多芬。而第二十七號Op.90與第二十八號Op.101兩首奏鳴曲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誕生。

此兩奏鳴曲完成後三四年,貝多芬生活並不是很如意,財政狀況更曾一度窘境,他因而曾有遠赴英國指揮以增加收入的打算,但因耳疾惡化而無法成行,隨後更陷入爭奪姪子監護權的爭議之中。在這樣人生不如意的境況下,1819他完成了鋼琴史上的曠世巨作第二十九號(Op. 106)奏鳴曲《槌子鋼琴》。這首需要高深技巧才能演奏,深度與廣度毫無疑問需要寫一整本書才能完整討論的作品,因時間關係無法詳論。然而這麼難的作品,高齡74歲的白建宇彈來不僅行有餘力,且如行雲流水,我從他身後近距離聆聽,真的既震撼又佩服,同時也很感傷,因為,八天的音樂會,只剩下最後一場了,既期待又感傷

第七場曲目:105分鐘

No. 27, E Minor, Op. 90

No. 28, A Major, Op. 101

————————————

No. 29, B-flat Major, “Hammerklavier”, Op. 106

IMG_0198.jpg

IMG_0214.JPG

猛然抬頭,看到牆上的自己,很有趣!

IMG_0202.PNG

(取自許芳瑛臉書,2020/12/23)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許芳瑛 的頭像
    許芳瑛

    許芳瑛的部落格

    許芳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