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的人大多數都有自己的樂器,且跟演奏者幾乎形影不離。你很難得見到一個小提琴家會願意或放心把琴交給旁人代拿的;縱使是體積龐大的大提琴,嬌弱的女演奏者仍是寧願自己揹琴。樂器是演奏家的寶貝,不僅其價值昂貴,且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經不起稍有閃失。加上長時期來以此樂器練習,演奏者跟樂器之間早就形成了水乳交融般的革命情感。他們同進同出,一起練習,一起演出,一起休息。但是卻有一樣樂器是屬於幕後功臣型,所謂的『帶不出場』的,那就是『鋼琴老大』。
論體積,它算是樂器之王。就整體音響而言,也無人能出其右,除了它的遠房老祖母管風琴以外。據說一台鋼琴幾乎可以取代整個管絃樂團的效果,如果你剛好擁有像李斯特般神技的話,所以這『樂器之王』的尊號可不是浪得虛名。就連它的照料問題也是一門大學問。平日養尊處優的,冬天太冷得吹暖氣,夏天太熱要開冷氣,溼度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更不用說風吹日曬。因為要找到那麼一大塊的反響板可不容易,且整個製造過程耗時既久又精密,所以相對的,它的一切保養工作就得格外費心。但這麼樣戰戰兢兢地服侍它,也跟它培養了患難與共的絕佳默契,但到頭來卻是『帶不出場』。唉!!!這就是我們學鋼琴的人的宿命。
在20世紀只有少數的鋼琴家曾帶著自己的鋼琴出去演奏,像霍絡維茲(V. Horowitz)跟齊瑪曼(C. Zimmermann),不過近年來很少人這麼做了。因為一來運費昂貴且長途的搬運對鋼琴本身並不好,所以基本上鋼琴家通常選擇當地演奏廳的琴來演出。
面對一架全然陌生的琴,卻要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認識這台琴,包括它的音色特質、高低音的平衡、鍵盤的敏銳度、踏板的靈活反應、演出場地的大小所產生的音響等等。並且在適應它的同時進而掌握這架琴的特性,作出理想中音樂的效果。這就好像面對一個陌生人,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與對方取得溝通,並能相處愉快到共事無礙。這『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然而卻是每個鋼琴家所必須克服的問題。一般演出前會有個彩排,好讓演奏家試琴,但通常不會超過三小時。有時連試的時間都沒有,只能靠臨時的反應了。---待續---
- Jan 28 Wed 2009 01:24
至少我們不用揹鋼琴(1)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