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到一個慈善機構演出,因為時間排在一早,所以根本沒機會先碰鋼琴。一般而言,慈善機構能有鋼琴已經很不錯了,主辦單位非常熱心特意找來調音師將老鋼琴重新整律一番,但是可能之前鋼琴閒置太久,以至於有些鍵彈下去會彈不上來。當我第一個和絃彈下去後,心裡馬上OS:『這下慘了!』又不能站起來說:『抱歉!琴鍵還來不及彈回來,我沒辦法彈新的音下去。』這時腦海閃過恩師Fleischmann教授的名言:『只要音樂一開始就不能回頭了,所有在舞台上發生的事都必須在舞台上解決,直到最後一音終了。』當下我立刻採取『將那些彈性不好的鍵彈輕些,再趁它還沒沉到底前用其它空出來的手指把它勾上來,以備下一音的使用。』這樣的調整當然會影響我習以為常的練習方式,但是也只能這樣,能做多少算多少,只求音樂能盡可能地完整表現。
音樂會中鋼琴的大大小小狀況常會無情地考驗著演奏者臨場的反應,只能見招拆招,但平日的練習卻可以提供演奏者穩定的來源。透過敏銳的聽力跟紮實的觸鍵會將接觸陌生琴的摸索時間有效地縮短。最怕的是自以為是的演奏者,關起耳朵來,執意按自己在家練習方式,『盡情放任十指』的表現,而忽略了重要盟友『鋼琴老大』的反應。當然『老大』一不高興,馬上讓演奏者在琴鍵上跌得灰頭土臉的。不過有些頑固的鋼琴實在很難討好,哪怕使盡吃奶的力氣,手指都快彈斷了,出來的聲音才只有中強,這種琴天生悶葫蘆或者是琴槌絨布剛上新的,聲音還沒彈開來,這種情況只能自求多福囉!遇到踏板不靈光的,要嘛太緊,演奏者每踩一次都要花上比平常多一倍的力氣,而且無法作出色澤圓潤的琴音 ;要嘛太鬆,腳尖稍微一碰就糊音連連,整個音色就會混雜不乾淨,這會讓演奏者緊張得只能一直半踩踏板,腳因無法獲得放鬆,一場音樂會下來,弄得小腿肌肉快抽筋;當然還有那種一踩下去就會有吱吱喀喀發出怪聲的踏板。
以上種種會讓鋼琴家視之為畏途的鋼琴怪老大其實並不是非常多,正常來說,越好的演奏廳所提供的鋼琴也越好。但每架琴都不太一樣,哪怕同一廠牌同一型號,它們就是會有些不同。因為沒有任何一塊反響板是一樣的。就像每個人也都不同,雙胞胎也只是擁有較多的相似罷了。當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琴的性能及音色的好壞是構成美好演出的決定因素之一。在好的鋼琴襯托下,演奏者確實較能得心應手,較易表現理想中的音樂。但『琴』的因素卻不能拿來作為彈奏水準相差太多的理由。也就是說它會是一個『原因』,但絕不會是一個『藉口』。所以好的鋼琴演奏者要有能力去適應不同的琴。
想想彈鋼琴的人真辛苦,背負著這樣的『天命』。
但當你到音樂校園走一圈,看到每個人上主修、排練都要揹著樂器跑來跑去時,也許會有不同的『看法』。主修鋼琴的人是少數幾種不用帶樂器出門的,除了上天的寵兒學聲樂的(人走到哪聲音就帶到哪,不過他們咳嗽就不能唱歌,我們連發燒都還能照彈。);學指揮的(沒關係!他們雖跟我們一樣只帶譜,但他們的總譜一次要看比我們多行,譜也比我們厚,至少也要帶根指揮棒吧!);其它那些吹銅管的,樂器寄放學校的就懶得講了。所以這樣『看』來,學鋼琴的人在倍受樂器挑戰的『天命』下,也許還有一點點蠻值得安慰的,至少我們不用揹鋼琴。
- Jan 29 Thu 2009 01:00
至少我們不用揹鋼琴(2)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