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家長,或許我的觀點會有些許偏差,不過;
今年第一次帶小朋友參加「河合鋼琴比賽」還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
雖然這次參賽成績還算不錯,但終究感覺就像誤入叢林的小白兔,
很難適應那樣的比賽生態與評分標準。
從初賽比到複賽,對於未來有想要參加「河合鋼琴比賽」的同學及家長們
我只有一個建議:「盡可能誇張的彈琴!」,無論是初賽還是複賽的成績
結果都在在顯示:小朋友身體起伏的程度越厲害、越誇大,手的動作越
多、舉得越高、越頻繁,分數就會越高,不管什麼曲子,一律都要加入強
烈的肢體動作來吸引評審的目光,感覺某幾位經過訓練的小朋友好像是用
同一套公式參加這項比賽,或許這就是「河合鋼琴比賽」的終極密碼,只
是敝人才初學淺…。
坦白說;我不覺得那樣簡單的指定曲有那麼多的感情可以放,小孩子年紀
那麼小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感情可以投入,不過就是一首1分鐘不到的簡
單練習曲,他們可以時而仰天、時而俯地的投入,情緒起伏如波濤洶湧般
的浪花一拍拍的接踵而來,我只能說我真的很佩服他們的老師,他們為了
比賽硬是把小孩子彈琴最天真的一面給掩藏了起來,就好像是教小朋友唱
「哥哥爸爸真偉大」、「 妹妹背著洋娃娃」這樣的兒歌唱到痛哭流涕,
因為太偉大了、太感動了,感情肆意揮灑好不痛快,可是;小朋友們是真
的有感覺嗎??
一首簡單的曲子都搖晃成這樣了,再這樣用力的搖下去,當搖晃變成一種
習慣,我很懷疑未來這些小朋友的體力是否能負荷真正的大曲子?!
………………………………………………………………………………………
許芳瑛:
親愛的家長,
您的憂心我很能體會。
在我返國教學的這些年中,
確實也讓我對"彈琴大搖大愰"這問題很頭痛。
甚至我自己的學生也有這種"積習難改"者,
在我接了以後改得相當辛苦。 -_-|||
古典音樂來自於歐洲,
動人之處在於其內斂且耐人尋味的"精緻敏感度",
所以為何我們須要花那麼久的時間學習它。
就我個人在德國及奧地利維也納生活15年裡,
無論在學琴及教學的過程中或與當地友人的深入互動中,
都發現 : 歐洲人普遍個性都較深沉、內斂!!!
(我們一般對外國人的印象大都來自較開放性格的美國人)
而我們的文化跟社會型態也比較偏向外放式的情感表現,
最喜歡標榜大辣辣直爽性格的特性,
因此只要內心一有感動就要很誇張地表現出來。
(不知道是否跟長期的電視新聞或連續劇文化有關^^)
我也常常要問: 彈琴一定要那麼誇張嗎?
不要說小小孩,
就連一些演奏者也是如此大搖大愰,
甚至從椅子上跳起來。
覺得這樣才夠炫才夠帥吧!
或許是受流行樂界天王天后的影響,
只可惜弄錯了表演舞台罷了。
其實說穿了,
就是一個重"包裝"的文化。
小小孩用"動作"包裝,
演奏家用『閃亮明星』、『天王』、『天后』包裝。
這原是一個很樸素、典雅、雋永的古典音樂,
本質跟流行音樂是不一樣的,
(『古典音樂』跟『流行音樂』沒有所謂優劣之分,
只有個人因喜好各取所須之別。)
哪來那麼多動不動就看到或聽到廣播的"不可錯過的『天王』或『天后』!
若我們的社會無法正視這種包裝文化之弊害的話,
要走向正確的古典音樂之路確實還很遙遠...
音樂是要用聽的!!!!!!!!!!!!!!!!!!!
建議您下次聽比賽時請閉上眼睛,
讓耳朵去追蹤音樂是否好聽,
這樣比較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