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維也納學成歸國返台十餘年來,截至2022年9月止,我共為學生舉辦了15場個人鋼琴獨奏會、7場公開的『享聽』鋼琴音樂會、37場『享練琴』音樂會,以及無數場小型的『練習音樂會』。

13場的學生個人獨奏會,以及七場『享聽鋼琴音樂會』,從寫計畫、租場地、文宣品設計、宣傳、動員邀請、再到當天演出的組織分工、接待、攝影、錄影、CD後製,幾乎場場都要投入大量心力;由於公開演出的『享聽』鋼琴音樂會太耗費精力,且總演奏時間往往只能設定在1.5到2小時左右,難以滿足所有學生定期上台演出之需求,故從2016年起,我們改為舉辦以邀請親友參加、不對外公開的『享練琴』鋼琴音樂會,省去了製作海報、精美節目單、宣傳等工作,然而到目前為止已舉辦過的34場『享練琴』音樂會,每場演出時間都在三小時左右,為了讓每個上台演出學生都能準備到最好狀態,也還是要花費不少精神。

此外,部份『享聽』、『享練琴』鋼琴音樂會同時結合導聆,例如分析各類練習曲結構與目的,或者以特定作曲家為重點,例如陸續舉辦的蕭邦、貝多芬、巴哈、莫札特、柴科夫斯基、佈爾格彌勒等導聆音樂會,這時除了必須督促學生練好上台演出曲目,還得準備導聆資料,更常累得人仰馬翻。

所以除了較不正式的『練習音樂會』相對輕鬆之外,各場次學生個人獨奏會、『享聽』、『享練琴』音樂會,雖然最後每一場都留下美好難忘、獨特的回憶,但過程幾乎都費盡心力。既然如此,為何我們還是堅持持續辦理這麼多場音樂會呢?

古典音樂之所以稱為古典,就是因為它是經典的,即便作曲家作古多年,仍舊能千古流傳,因此學習階段的孩子們能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說『學琴的小孩不會變壞』也不為過。

但目前台灣音樂教育,卻不免令人擔心,特別是音樂班期初期末考試、音樂比賽,甚至是入學考等場合,學生們的學習動機往往以成績掛帥,選曲子時常得忽略考試比賽『不吃香』的曲目而且有時太重視演出的『效果』,未必能真正進入音樂的意境。有時為了避免有人在曲子的起跑點上『不公平』,音樂班考試指定曲,還會出一些連老師都很少聽過的曲子,使許多學生學音樂多年,卻沒有多少機會真正認識一些偉大的作品。並非說很冷門的曲子就不好,而是學子們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仍應以認識對整體音樂養成發展較有助益的曲子為優先,之後曲目量累積夠了,再發展更寬廣的曲目。

更嚴重的是,迫於場地時間或種種因素的限制,考試或比賽往往限定彈奏時間,使得許多學生曲子只學或彈熟前面部份(特別是在比賽情形),這如同看一本小說只看前一半,甚至前幾頁,根本無法體會作品的架構,遑論欣賞偉大作曲家如何巧思曲子的起承轉合。更養成學生愛彈大曲子,但卻不精鍊的投機心態,甚至還可能迷思在成績的表象中

因此,雖然我有很多學生在音樂比賽中榮獲亮麗佳績,但比賽不應是學習的主要目的,我更希望學生學音樂的過程,能盡可能在不是為了比分數的情況下,廣泛、系統性地從各方面完整地學習、更深層探討音樂的內涵,並藉由磨練曲子的過程,不斷挑戰及提升自我多方面的潛能。  

而且過去偉大的古典音樂作品,大多是在還沒有錄音技術下,譜寫而成。不管是在皇宮、音樂廳或沙龍,這些音樂都是用來在眾人面前演奏,為了與人分享而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作品。因此,對音樂學子而言,在音樂廳或在眾人面前完整演奏古典名曲,是屬於音樂學習的一部份,藉此更能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並體會偉大作曲家的心靈感受。

所以過程再怎麼艱辛,我們還是努力不斷舉辦學生音樂會,而且因每位學生學習進度、程度、目的、能運用時間不同,需舉辦不同類型音樂會,以讓學生們不僅經常有舞台可呈現學習成果,也讓學習更為完整、有系統,且可觀摩更多曲目,達到拓展視野的效果。
很幸運地,歷年來大多數學生與家長們,都以行動實際支持我們舉辦的各場次音樂會;當自己演出時全力以赴,當別人當主角時,則到場支持、甚至擔任志工,令人感動,大家也辛苦了,讓我們繼續努力。

P.S.我的幾篇相關文章:
學鋼琴的十個要點與好處
貝多芬鋼琴導聆音樂會(2014/12/21)
享練琴28 (許芳瑛學生鋼琴音樂會第35場)(2020/9/27)

允藝品藝的人生---108學年的四場學生鋼琴獨奏會

2019台中市音樂比賽,恭喜六位學生榮獲鋼琴比賽市賽代表

防疫年三月,我與十位學生一起走過的全國賽鋼琴決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芳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