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巨人》(Day 6)2020.12.21
白建宇演奏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自從《熱情》(1805)高度激情張力十足的作品後,幾乎有很長的時間不再寫鋼琴奏鳴曲,這中間他創作的熱情轉到其他種類的創作中,比如像第四、第五《命運》、第六《田園》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等等偉大的作品都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直到四年後(1809)他才有譜寫了第二十四號鋼琴奏鳴曲《給泰瑞莎》。泰瑞莎 Therese Brunsvik (1775-1861)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也是貝多芬很重要的女性友人,其家族跟貝多芬相當友好,而關於貝多芬跟泰瑞莎之間的感情,也是眾人所臆測,是否她就是貝多芬「永恆的情人」中的女主角?可惜陰錯陽差未能修成正果,兩人都終身未婚。泰瑞莎出身貴族,是位傑出自主性強的天才女子。在這首題獻給泰瑞莎的鋼琴奏鳴曲中,貝多芬灌注了親切、溫柔,優雅與誠摯的情感,雖是不同於一般三到四樂章的奏鳴曲,這首奏鳴曲Op.78只有兩樂章,與貝多芬其他作品相較風格不同,但是創作技法成熟而洗練,深得貝多芬個人珍愛,這首洋溢著藝術的高尚氣質與講究的修,應是貝多芬對摯友泰瑞莎的人物音樂素描及精神上的契合的呈現。
上半場第二首第四號奏鳴曲Op.7,完成於貝多芬27歲(1797),有別於早期的作品清新短小,這首奏鳴曲演奏時間大約三十分鐘,比其他奏鳴曲多出快ㄧ倍的時間,貝多芬將它命名為《大奏鳴曲》,可見它在貝多芬心中的份量。這首作品題獻給一位匈牙利伯爵的女兒巴巴拉Babette von Keglevics 她也貝多芬的學生,是位深富天賦的女鋼琴家,貝多芬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Op.34 的鋼琴變奏曲都是題獻給她。這是貝多芬年輕時的溫柔又熱烈的情感,氣勢澎湃,一方面卻也開始偶發性的耳疾出現,雖然巴巴拉在家族的安排下,嫁給了另一位貴族,但是這首奏鳴曲中的大膽率直熱情,相信沒有人會否認,因此,這位女士也是列為猜測貝多芬「永遠的情人」之一。
有了上半場前兩首的臆測貝多芬內心世界「曖昧之情」的奏鳴曲,下半場的第九號奏鳴曲 Op. 14/1被安排在這裡,就令人再三思索了⋯⋯這首與《悲創》同時創作的早期F大調奏鳴曲,是貝多芬所有偉大奏鳴曲中相當不起眼的,沒有絢麗奪耀眼的旋律和龐然複雜的結構和引人入甚的華麗技巧,它單純自然不矯揉做作,豐富而優美。貝多芬的好友曾說:「這套Op.14/1 奏鳴曲中有兩種情緒抗爭,第一樂的安寧性格與第二樂章狂暴的快板相對應。來到終樂章以調皮輕巧結尾。依克里姆遼夫的說法:「在純樸生活歡樂中,年輕的貝多芬力圖尋求折磨他心靈的深刻而又複雜道德問題的解答。」
緊接著是第二十五號奏鳴曲《狩獵》Op.79,跟Op.78《田園》一樣皆有精鍊技法鋪陳大自然之美。如果說前三首是白建宇特意安排屬於貝多芬私人情感的「永恆的情人」的三位可能的女性,那在無疾而終的愛戀後,放諸於大自然,這似乎有點像貝多芬。不過以上純屬我個人瞎猜,並不知道白建宇大師的安排,或許也只是巧合的曲目安排。哈哈!
最後壓軸的是第二十一號《華德斯坦》奏鳴曲Op.53。這是貝多芬獻給在波昂認識的華德斯坦伯爵(Fedinsnd von Waldstein),從貝多芬17歲就支持他。華德斯坦伯爵是位高貴的長者,不僅在經濟上的贊助,他給予貝多芬精神上的鼓勵更大更可貴。當22歲的貝多芬要離開波昂,前往維也納時,華德斯坦伯爵就祝福他「從海頓的手上繼承莫札特的精神」。這首龐然巨作是貝多芬中期的偉大作品,貝多芬此時嚐試著脫離以往創作中,田園性跟英雄性的強烈對比,尋求以新的音樂美感解決這樣的情況,無疑地,這個想法在這首作品中得到展現。從第一樂章中我們嗅到了浪漫的潺潺流水,蟲鳴鳥叫等大自然色彩,但又無比的寬厚雄壯。在第二樂章迴旋曲中,初次採用德國民謠《祖父之歌》作為迴旋曲主題,展現了親切的平民風,而主題的開展方式,在昨晚白建宇的精心卻無比自然的帶領下,讓貝多芬的《華德斯坦》奏鳴曲得到最佳的呈現!
白建宇的音樂真的有魔力,他彈什麼,我們就相信什麼。他的音樂不強迫推銷、不孤芳自賞、不卑不亢,但是,聽到的人就是會自然地跟著他的音樂前進。我跟學生說,這除了他長年地鑽研練習,技巧已出神入化,再則是他的人格特質,溫暖敦厚專注謙卑,每當看他上下舞台跟謝幕時都好感動,那不是超級名星的架勢,也不是矯揉做作的藝人,而是位平凡中的巨人!
今日曲目:105分鐘
No. 24, F-sharp Major “à Thérèse”, Op.78